旅游在线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推广

从引领者到陪伴者,对父亲的期待为什么变了

又是一个父亲节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,于父亲节前夕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,92.1%的受访青年想在父亲节表达对父亲的爱,而被问到希望父亲扮演什么角色时,64.8%的受访青年选择了陪伴者,这令对父亲陪伴者角色的期待超越了传统印象中的引领者(62.4%),成为第一位。

传统的父亲形象,基本定格在引领者角色上。好爸爸的定义,一般强调的是对养家糊口责任的承担,很少讲究对孩子的陪伴,甚至传统父亲尤其是中国式父亲的形象是威严的乃至有距离感的,而对父爱的形容一般也是无言的、沉默的。


(资料图片)

现代社会对父亲的期待发生了转变。虽然在主流认知里,对父亲的社会化形象仍有很强的刻板印象,但也意识到了父亲在养育方面承担更多情感方面的责任的重要性。

社会的观念在改变,孩子的期待也在改变。或者说,孩子对与父亲表达亲密与了解的期待可能从未改变,是这个悄然改变的社会环境给了他们直抒胸臆的底气。

孩子对父亲最期待的角色是陪伴者,这个答案既在情理之中,也带来了一定的惊喜。实际上,尽管超过九成的受访青年想在父亲节表达对父亲的爱,但仍有接近三成的人想表达爱而不好意思。当最多的受访者选择了陪伴者作为最期待的父亲角色时,这既是对父亲的期待,同时也是一种爱的表达。

爱是需要陪伴来滋养的,也是需要时间来经营的,任何一种亲密关系都是如此。父亲与孩子之间的爱也不是理所当然地存在或不需要维系的,陪伴就是最好的了解双方、表达爱和滋养爱的方式。

在社会观念与孩子期待逐渐改变的同时,父亲们的表现也在改变。调查中,67.8%的受访青年表示父亲在自己的教育成长中参与得多,另有32.3%的受访青年直言参与很少。

具体来看,受访90后父亲参与度相对更高,为73.8%,独生子女的父亲参与度(74.9%)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(63.2%)。也就是说,新一代的父亲更有深度育儿的意识和行动力。

当然,即使有了这些改变和期待,不可忽略的是,主流的父亲形象仍如刻板印象一般沉默、威严甚至疏离。即便当前父母的分工不再那么强调“主内主外”,家庭煮夫甚至全职煮夫也在一些大城市成为了一种现象,但在养育方面承担更多责任、提供更多陪伴的仍是母亲。

正如有受访者所表示的,在一个让父母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并拍照留念的作业中,绝大多数是妈妈出镜,只有一位爸爸出镜了,在陪女儿认真地读书。

而也有受访的孩子表示,很羡慕同学与父亲相处的亲密与无话不谈,自己的父亲相对古板而严肃,不过,当他踏出一步尝试沟通后,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爸爸。也许,无论是孩子或是爸爸,除了观念的改变之外,都还需要踏出这一步。

从引领者到陪伴者,无论是社会、家庭或孩子,对父亲的定位与期待都在发生改变,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,即使一部分父亲还未做到。意识到这一点并为之努力,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,希望有更多的爸爸能给予孩子和家庭多一点陪伴,这是责任,更是爱的表现。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